山海关国家级海洋牧场立体观测系统

山海关国家级海洋牧场简介


       河北省山海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农业部2015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820.58公顷,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地处“环渤海”、“环京津”两大经济圈内,自古就是联通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名播遐迩。 示范区距离岸边1.5-5海里,底质为砂砾石,水深7-15米,最大透明度5米,平均4米。这里北依燕山,南襟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山海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示范区管理维护单位为秦皇岛市海鑫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我公司为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大菱鲆良种场,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已通过河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示范区海洋牧场始建于1999年,到2017年该海域已累计投资1.2亿元建成海洋牧场面积300余公顷。目前累计投放石块鱼礁、混凝土构件鱼礁和以报废渔船为基础改造制作的船型鱼礁等各种生态型礁体56万空方;增殖放流

140x140
 

海参7.5万斤、褐牙鲆600万尾、菲律宾蛤仔20亿粒;马尾藻移植500余万株。近几年跟踪调查显示,礁石投放区的渔获物中优质海珍品、鱼类的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示范区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量增加1-3倍,并形成良好的产卵场环境,构成优质鱼类的栖息地。
       礁区水质环境明显改善,受藻类的净化作用和底栖贝类的氮磷消减功能,海水透明度较投礁前提高1-2米。通过多次资源调查表明,进行多品种的增殖放流明显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 不同的放流种类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海域中不同层次的饵料,而且其自身可成为不同鱼类的饵料,从而有效修复了由于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资源破坏, 补充了渔业资源的生物量,优化了渔业水域中的食物链结构,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了水域生态平衡。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对投礁区的海洋生物、生态环境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海洋牧场示范区内投礁区与非投礁区相比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礁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作用明显,礁区水质优良,水环境与沉积物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和沉积物环境质量一类标准。
       河北省山海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通过人工改造海洋环境,为海洋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增殖放流适宜品种增加渔业资源,并以增殖渔业为基础,开展以生态休闲渔业为主的旅游新项目, 推动构建企业、科研院所、渔民参与的行业协会,形成产业联盟,实现产学研结合,为300余户转产转业渔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安置转产渔民、增加渔民收入提供途径,在示范区内积极开展海珍品增殖和适当的采捕,实现海洋牧场、生态渔业、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多元融合发展, 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创建旅游、渔业、生态一体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全力打造京津冀“海洋后花园”。


140x140

       此外,北戴河海洋牧场也积极带动了海上观光和休闲渔业发展,为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享受垂钓、观光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品尝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带来的各种天然海珍品的美味。不仅促进了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按照国家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意见和精神,以及河北省农业厅关于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秦皇岛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结合北戴河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实际建设初步制定了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到2018年底,建成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50公顷;到2020年建成示范区规模达到500公顷,示范区能够充分发挥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建设单位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北戴河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有效增殖的新亮点。